
一座城市孕育了弗洛伊德、维特根斯坦、马勒、勋伯格、波普尔、哈耶克、克里姆特、卢斯以及希特勒等传奇人物,无疑标志着其非凡的历史地位。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不拘泥于传统,崇尚科学,追求进步,力图打破旧时代的等级制度,推动社会变革。然而,他们中很少有人预见到了历史的残酷转折。离开奥地利,有的人是为了事业的发展,而有的人则是因为生命受到了威胁。尽管如此,大多数人仍然对事态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,比如弗洛伊德。1933年,当他得知自己的书籍在柏林被焚毁时,他感慨地说:“在中世纪,他们会烧死我;如今,他们烧我的书就满足了。”
流亡者们往往梦想着回家,但如果离别带来了痛苦和屈辱,使得还乡变得难以想象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对于离开奥地利的学者们来说,他们适应英语的速度令人惊讶,这不仅是一种与过去的心理决裂,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。本书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的维也纳学圈,描绘了大约70年间“硬文化”的兴衰变迁。书中不仅包括了罗素、弗洛伊德、维特根斯坦、哥德尔、波普尔、包豪斯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,还有纽拉特、卡尔纳普等关键人物。这些曾经的文化火焰在时代的风雨中逐渐熄灭,留下的星火是否已经燎原?这幅宏大的画卷不仅涵盖了欧美,包含了科学与文艺的新气象,还有战后新哲学的硬核。性格决定命运,也与个人的世界观紧密相连。其中,石里克这位温和的学术明星,成为了唯一一个被无端刺杀的象征性人物。
分享地址:
https://pan.quark.cn/s/65adc4d20e25
泡玩网